English

戊戌变法的精神价值

1999-02-26 来源:光明日报 张立文 我有话说

十九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时期,为了回应戊戌时期的文明、社会转型、纲常伦理和价值观的四大冲突,维新派一方面开民智、造舆论,出版各种报刊,组织各种学会,大力宣扬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,形成戊戌维新思潮;另一方面连续上书光绪皇帝,陈明形势严峻,非变法不能图存,并争取到光绪皇帝下诏宣布实行变法。戊戌新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四大冲突,但以西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派发动政变,捕杀维新派谭嗣同等“六君子”,囚禁光绪,废除全部新政,戊戌变法失败,四大冲突加剧。透过维新变法活动、新政、思潮等现象,我们可以体验到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。它体现了19世纪90年代的精神,并影响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,甚至对于现代仍有着精神价值。

价值的批判精神

中西、古今、新旧、科举学校之争,蕴涵着维新派与顽固派之间论争双方的价值尺度。一般来说,在社会转型时期,旧的、古老的价值尺度排斥、压抑新的价值尺度的实现,而新的价值观念的产生,又必然与旧的、古老的价值观念发生冲突,并在批判中壮大自己。面对顽固守旧派旧的价值观,维新派吸收西方进化论,并把这种生物进化理论直接运用于社会历史,认为社会历史也是进化的。正如严复所说,“动植如此,民人亦然”,“动植如是,政教亦如是也”。这样,社会就不是如顽固派所宣扬的“天不变,道亦不变”,而是变易进化的。

整体的平等精神

变法维新派维护整体国家独立,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,并以救亡图存相号召,以求国家整体的富强。在哲学思想上,整体性是指与各个部分相对待的事物整体或全体。它具有总体把握、动态调节、有序前进等特征。

康有为、谭嗣同所向往的大同世界、仁道世界是一整体世界。在探究中国社会向何处去、人人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时,他们向西方学习,以西方制度为参照系,但又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弊端,而试图超越西方,寻求更完善的境界。康有为说:“吾采得大同太平、极乐长生、不生不灭、行游诸天、无量无极之术,欲以度我全世界之同胞,而永救其疾苦焉,其惟天予人权、平等独立哉?”所谓大同的整体世界,是无邦国、无帝王、人人相亲、人人平等、天下为公的世界。这个世界不是去恢复封建等级压迫网络,而是建构一个平等的社会。

思维的辩证精神

思维是主体运用智能对事物的特征、内在联系及运动规律的反映。由于各国、各民族的语言、反映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差异,思维也殊异。维新派接纳、运用进化论的思维方式,来证明“世道必进,后胜于今”的道理。严复翻译赫胥黎的《天演论》(原名《进化与伦理》),提倡“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”的优胜劣败的思维方法,而直接冲击“道不变”论。所谓“物竞”就是指生存竞争;“天择”是指自然选择。这样就把维新派与守旧派、古与今之间,放在了一个平等竞争、自然选择的天秤上,适者生存,这是对内而言的;对外而言,只有奋起图强,才不会在西方列强面前亡国亡种。

在进化论与不变论、功利主义与禁欲主义的对待中,进化论的思维方式迅速得到传播。康有为认为,社会历史的进化,制度法律的改革,才是合乎适者生存的,“守成”只能“百事隳坏”。这是因为“万国之势,能变则全,不变则亡,全变则强,小变仍亡”的缘故。变是全变,而不是小变;全变是一种开创,“开创则更定百度,尽涤旧习,而气象维新”。开创就是涤旧维新的辩证思维。

谭嗣同反对守旧的道不变的思维方式,他用变的思维方式,说明“变”就是革新,新事物的产生。于是他提出了“日新”的观念,对《易·系辞传》中“日新之谓盛德”作了新的解释。认为日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最一般的概念,也是事物变化运动的辩证原理,亦是政治制度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武器。

经世的致用精神

日新进化理念,不仅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,而且具有转换、更新旧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作用。维新派鉴于清代统治者以程朱理学为主导意识形态和提倡考据之学,一方面把知识精英推入故纸堆,而使其对现实社会政治漠不关心;另一方面把程朱义理之学作为士子们获取功名利禄的工具,而使其成为脱离实际的教条。维新派认为,要挽救中国人的身心,救亡图存,必须鼓民力,开民智,新民德,做新民。梁启超说:“欲维新吾国,当先维新吾民”。

维新变法是变现实社会之法,易现实社会之新。新政、新法都是实实在在的政和法。因此,维新派的改制变法凸显了“经世致用”的精神。所谓“致用”,“一曰定宪法以出政治,二曰明格致以兴艺学”。康有为对“经世致用”的重新解释,是时代精神的体现。他在晚清经今古文之争中,写了《新学伪经考》、《孔子改制考》等,批判正统的古文经学。康氏公然宣布历代所尊奉的“古文”经典,都是刘歆所编造的“伪经”,“非孔子之经”。此论一出,实乃思想界的“一大飓风”,动摇了正统派的根基,具有解放思想、启蒙的作用。康氏之所以以《公羊》等今文经学为孔学真传的经典,是因为《公羊》今文经学具有一种改制的思想,可以改造为“三世”进化的历史观,与西方君主立宪制、民主制相结合,而为维新变法所用。在这里经世致用精神,实是一种创造新理论、新思维、新制度、新法度的精神。

形上的贯通精神

戊戌时期中国社会、制度、价值观都处于转型之际。变法是为了维新,不变是为守旧;维新求通,守旧求滞;通可实现新政,滞便停留于旧政,因此通是维新变法的重要概念。康有为说:“新则通,旧则滞”,滞而不通,不通即阻塞。变通进化是社会发展的普遍法则,否则有悖于时代精神;通亦是实现其大同世界价值理想的重要中介,因为通才能通达“大同”之道。

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,戊戌维新变法的批判对象、改革内涵、所追求目的等等,都已时过境迁,但是戊戌维新变法所凸显的时代精神,仍然具有生命力。中国社会历史虽发展了,然而还会不断遭遇新的冲突和挑战,需要不断改革,才能继续前进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课题,而与改革相联系的文化精神,也有其超越的层面,与现代的改革相契合。今天我国改革开放、实现经济转型,对所遇到的冲突和挑战,都需要作出回应。因此,借鉴、发扬戊戌维新变法的时代精神的精华,有其现实的价值和意义。

(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